刘冬梅:我给白洋淀水质做“手账”

来源: 冀云  
2024-04-23 10:38:34
分享: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元华 吴苗苗

  暮春时节的白洋淀,碧波荡漾、一望无际,暖风拂面,空气中带着清新的气息,成群的骨顶鸡在水上嬉戏,有船经过就拍翅飞起……

  “置身在风景如画的白洋淀上,我们的工作都是一种享受。”4月15日一早,雄安新区安新县生态环境局监测站站长刘冬梅就和两位同事泛舟湖上,开始了一天的水质采样工作。

  “我们每周要白洋淀重点区域39个点位进行采样监测3次,也就是说安新县内近300平方公里白洋淀水域,我们每周要走上三趟。”刘冬梅对记者说。

  

  刘冬梅(左)和两位同事泛舟湖上,进行水质采样工作。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水质监测是环保工作的基础,准确记录的监测数据是白洋淀水质改善最直接的体现,刘冬梅和同事每周采集、检测、上传数据,就像是给白洋淀水质做了一本“手账”,她笑言采集水样工作重复而机械,但与七年前相比,如今心境大不相同了。

  “2017年以前,我们把白洋淀的水采集回去,检测水质就是劣Ⅴ类,水的颜色发黑,还散发着臭味,当时我就想,我们的白洋淀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呀。”作为土生土长的安新县人,刘冬梅已经在环保一线工作了30多个年头,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对白洋淀的印象就是脏、黑、臭还有湖面大片大片的死鱼。

  2017年4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成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关键环节。

  

  白洋淀风光。

  “按照‘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思路,雄安新区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原则,持续打好白洋淀污染防治攻坚战。”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组四级业务主办杨杉介绍,2019年至2023年,完成四期白洋淀生态清淤,治理污染鱼塘567个,共清除污染底泥1194万立方米,疏浚水流通道约27公里,全面退出淀区内稻田、藕田,取缔淀内水产养殖741处。

  通过下大力气治理,白洋淀水质一年上一个台阶,2021年白洋淀水质全域达到Ⅲ类水,为近10年最好水平,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白洋淀的秀丽风光。

  “现在白洋淀的水质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Ⅲ类,提前实现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明确的目标要求。”刘冬梅一边说一边把装着刚提取上来水样的塑料瓶放到记者手中。

  “好清澈啊!”记者惊叹地举起手中的瓶子,“乍一看,瓶子里的水跟蓝天都融为一体了。”

  听到这样的称赞,刘冬梅开心地笑了。

  “取得Ⅲ类水质这样的好成绩着实不易,但是如何保持下去,需要我们长期得坚持,丝毫不能懈怠。”

  

  目前,白洋淀所有淀中村、淀边村已经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全处理。

  刘冬梅告诉记者,去年她们在水质检测过程中发现一个点位的水质PH值突然升高,经过调查了解到是水草腐烂造成的,于是她们第一时间联系有关部门,建议组织打捞这一水域的水草,避免了附近水质发生变化。

  此外,先进水质检测设备的应用也成为刘冬梅和同事们的得力“帮手”。

  “我们实验室使用的这套自动监测设备目前在全国都属于领先水平。以前十几个人2天才能完成的检测任务,现在轻轻松松就能完成,数据准确并实时上传,更好地保障了我们的工作。”刘冬梅说。

  

  刘冬梅(左)和同事使用先进水质检测设备,对刚刚采样完的水质进行检测。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元华 摄

  除了自动监测设备,如今,白洋淀还综合运用卫星、无人机、监测船等手段,初步构建了自动监测立体网络,信息化技术在“天地淀”智慧监测体系中的创新应用,建设完成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为白洋淀治理安装了“慧眼”。

  随着生态环境变好,白洋淀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越来越多大自然的精灵在白洋淀“安家落户”。

  

  一只青头潜鸭在白洋淀荷塘边悠闲游弋。

  “前不久听说咱们白洋淀又新发现了戴菊、北朱雀、红交嘴雀3种鸟类,它们可是最好的‘环评师’,它们用翅膀为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投’上了宝贵一票。”刘冬梅指着远处成群结队的水鸟,满脸都是自豪。

  据了解,截至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79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73种,鱼类已经达到48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21种。

  水光潋滟,满目翠绿,白洋淀这颗镶嵌在华北平原的“明珠”已重新焕发熠熠光彩。

关键词:白洋淀 责任编辑:徐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