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丨同下一盘棋 产业协作愈发紧密

来源: 河北经济日报  
2024-02-29 17:37:00
分享: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资料图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刘朋朋 弓幸民

  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的重要方向。

  十年来,三地锚准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目标,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固化思维,探索“一盘棋”的融合模式,功能疏解有力有序,协同创新风生水起,产业链条优势互补,发展动能活力澎湃……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10.4万亿元,10年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十年间,京津冀产业协作的手,越牵越紧。

  产业承接 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牛鼻子”

  初春时节,万物勃发。

  在雄安新区启动区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程车来往穿梭,焊接设备火花四射。在这样一幅活力迸发的图景中,中国中化大厦正“拔节生长”,每过7天,就“长高”一层,预计3月可实现封顶。

  中国中化大厦项目建设现场(2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与此同时,中国华能、中国星网总部大厦建设现场“热辣滚烫”,中国矿产资源总部大厦紧张地筹备开工……首批来到雄安的这些央企,正以“雄安速度”拔节生长。

  安家的故事,一直在接续。近日,中煤地质总局所属水文局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两家子公司又相继落户……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力提速,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已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

  是什么,让这片神奇的土地拥有如此的吸引力?

  “雄安就像一个开放包容的试验田,鼓励并支持企业去尝试,去创新!”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市场总监张会感慨。

  今年1月,该公司刚刚搬入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新家”。

  这里有开放创新的环境和广阔的示范应用场景,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干事创业的同道者。“我们是一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技公司,公司研发的‘灵娲’AI训练平台,可以快速生成各种人工智能识别算法,在这里,我们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在分析代码。眼神科技供图

  凭借这样的引力,去年8月底刚揭牌的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已聚集了天融信、软通动力等龙头企业和竹云科技、憨猴科技等前沿领域具有高成长性专精特新企业,一路高歌。

  不止于此,科创中心中试基地、互联网产业园、中交未来科创城……为了更好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雄安新区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未来之城”和承接企业“双向奔赴”,空天信息、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高端高新产业加速布局。

  十年来,河北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如今,河北承接京津转入的基本单位已达4.3万家,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增强。

  做好服务搭好平台——

  精心培育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渤海新区等重点合作平台,重点项目纷至沓来。

  主动对接“跑部进京”——

  全省各地抢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机遇,跑部进京主动对接央企、对接部委。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连续两年将“新春第一会”的主题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以营商环境之“优”谋经济发展之“进”,努力让河北真正成为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研发转化 有效破解京津科技成果“蛙跳”魔咒

  走进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在研发人员操控下,一台手术机器人将导管、导丝精准送入模拟人体动脉血管中。“这个项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李佑祥教授团队主导研发,由我们实现产业化。”介绍这项绝活时,该公司负责人史文宝眼里闪着光。

  这套“脑血管介入手术辅助操作系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是妥妥的科技“狠活”。

  培育竞争新赛道,科技创新是关键。

  然而,守着京津科技研发的宝藏,河北一度兜不住这“泼天的富贵”。北京科研院所和高校密集,科研人才富集,但溢出的科研成果常常舍近求远,越过京畿腹地的河北,孔雀南飞。

  “如今不同了!”这是史文宝最大的感受。拿他们所在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为例,作为北京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目前该中心已吸引了360多家企业和机构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多个,吸引双创人才3000多位,获得知识产权1000余件。

  近年来,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河北主动对接京津,集中打造“1+5+4+33”重点承接平台体系,同时,持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强化科技中介、科技金融服务,举办科技成果对接等活动,不断提升京津冀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

  让更多京津专利在河北落地转化,助推企业走上发展快车道,受益的不只知名大企业,更不乏声名不彰的中小企业。廊坊市珍圭谷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一款新型机器人遇到了技术瓶颈,当地知识产权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他们和北京高校联系,引进技术支持,公司所获转让专利,已为珍圭谷实现产值1515.2万元。

  三地科创协同之“花”,已结出许多产业协同的“果”。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显示,2013年至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297.6,年均增速为12.9%。

  十年来,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80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万家。

  串线成链 “链”出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赛道

  2023年岁末,京津冀三地“会盟”北京,开了一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会。

  这就是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三地探索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合力打造高效协同、富有韧性、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现场。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摄

  会上,三地发布了“五群六链五廊”的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根据彼此优势,河北牵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2条产业链的打造。

  唐山敏感地抓住了机会。加快布局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发展新赛道,近年来,唐山机器人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特种、巡检、焊接机器人全国“领跑”。然而,光环之外,仍有短板,唐山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感知和控制能力技术研发相对薄弱。

  会上,唐山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安海涛与北京九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就工业级无人驾驶项目进行签约,优势互补,强链补链。

  大胆探索,共同奔赴。今年的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拓展协同发展的深度广度”“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协作”。

  工人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在位于保定市满城区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来自北京的设计图纸,不断变为一列列崭新的地铁列车。满城区以河北京车项目为中心,瞄准110多家京车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的产业链,建设了轨道交通产业园。

  从协同创新,再到产业一体化,京津冀产业协作的手越牵越紧。

  一个个产业项目的对接,一项项创新成果的转化,一次次主动用心的奔赴,一步步大胆的探索……十年间,从谋篇布局到破题落子,从一点一面的尝试到深度广度的拓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幅最初的“大写意”,已被精雕细琢成壮美的“工笔画”。

  春潮涌动,画卷徐徐铺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 责任编辑:袁立朋